“丙肝传播途径知多少?远离病毒从细节做起”

发布时间:2025-05-30 08:44:00      作者:感染科 张慧


丙型肝炎(简称丙肝)是由丙型肝炎病毒(HCV)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。据统计,全球约5800万人感染丙肝病毒,而我国感染者人数也超过1000万。多数感染者早期无明显症状,但不及时治疗,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。然而,丙肝并非“防不胜防”!明确传播途径、切断感染风险,是预防丙肝的核心手段。
丙肝传播的三大主渠道:
1.血液传播 
(1)共用注射器具:静脉吸毒者共用针头、针管等是感染高危行为,微量残血即可传播病毒。 
(2)不安全的医疗操作:重复使用未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(如注射器、透析设备)、输入未经筛查的血液或血制品。 
(3)侵入性美容或生活行为:纹身、纹眉、穿耳洞时,使用未消毒的器械或重复使用一次性针头;共用剃须刀、牙刷、指甲刀等个人物品(可能接触微小伤口渗血)。 
(4)职业暴露风险:医护人员被污染针头刺伤、接触感染者血液未及时防护。 
2. 性传播:风险较低但需防范
无保护性行为可能通过黏膜破损传播病毒,尤其是多性伴、男男性行为者风险更高;合并HIV感染、性传播疾病(如梅毒)或存在生殖器溃疡时,传播概率显著增加。 
3. 母婴传播:可防可控的潜在风险
感染HCV的孕妇可能通过分娩时母婴血液接触传播病毒,总体传播率约5%;母乳喂养不会传播病毒(除非乳头破损且婴儿口腔有伤口)。
 
※情景模拟:这些生活场景如何应对?
场景1:朋友聚会,有人提议纹“兄弟同款纹身”
正确做法:选择正规纹身店,确认纹身师更换全新针头、佩戴手套,拒绝多人共用颜料杯。 
场景2:出差忘带剃须刀,想借用同事的
正确做法:即使对方是健康熟人,也建议购买一次性剃须刀,避免潜在风险。 
场景3:体检报告显示丙肝抗体阳性
正确做法:保持冷静,进一步检测HCV RNA确认是否现症感染,及时到感染科规范治疗。 
 
※重要告知:
丙肝已可治愈!口服抗病毒药物(如索磷布韦维帕他韦)治愈率超95%,且已纳入医保;越早治疗,肝脏损伤越小,甚至可完全避免肝硬化。 
 
破除歧视:科学认知,温暖同行
许多人因对丙肝传播途径的误解,对感染者产生不必要的恐惧。请牢记:
1.丙肝不会通过共用餐具、拥抱、游泳或蚊虫叮咬传播;
2.感染者治愈后,病毒完全清除,不再具有传染性; 
3.平等对待感染者,鼓励其积极治疗,才能实现社会共同防治。




上一篇:最后一页